首页 -  图书产品 -  学术著作 -  新史学
攸关时间:论理论与方法
历史—社会科学译丛

作者:[美]安德鲁·阿伯特 著 周忆粟 译

ISBN:978-7-303-30274-1

开本:16

字数:

定价:108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装帧:精装

页数:

购买:

图书介绍

时间不仅是流逝,更是事件的舞台

从过去到未来,时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当代社会学巨擘安德鲁·阿伯特带你超越线性思维,用过程论解锁社会的复杂性


书名:《攸关时间:论理论与方法

丛书名:历史—社会科学译丛

作者[]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周忆粟

定价108

ISBN978-7-303-30274-1

出版时间2025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着重探讨时间、事件与因果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时间性的关注有悠久的传统,本书继承和开拓了这一传统,每篇章节均将相关问题置于社会科学的分析实例中进行考察。全书阐明了社会分析理论关于原因与事件、行动者与互动、时间与意义的关键假设。阿伯特将自己的理论称为“过程论”。对这个看待社会世界处于恒久变化中的理论体系而言,首先是明确时间的结构:过去如何影响现在?大和小的关系是什么?延续和交叠如何理论化?其次是探讨时间性如何在当代经验社会学的线性模型下、历史叙事中、个案研究里体现或被忽略。通过一系列实例,阿伯特在本书中建立了一套融贯的看待社会时间的观点。


作者介绍

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1948),当代最富声望的社会学家之一,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杰出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涵盖行业和职业研究、历史社会学、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和社会学系主任、《美国社会学刊》和《工作与职业》主编,并曾任社会科学历史学会会长。


名家推荐

变量能告诉我们什么?发明究竟在何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捕捉到转折正在发生的那一刻?那些未曾发生的事情,何时能具有和已发生的事情一样重要,乃至更甚的意义?安德鲁·阿伯特在《攸关时间》中以这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为出发点,展开了对社会科学中时间性问题的全面探讨。这本书包含多篇风格多样的文章,从理论深思到方法论批判,展现了社会科学分析中时间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任何研究方法背后都包含的理论假设。《攸关时间》重点讨论了时间、事件与因果关系的问题。阿伯特通过对实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直观地展现了我们在研究中对于因果、事件、行动者与互动,以及时间和意义的关键假设。这些问题贯穿学术研究、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评估研究等领域。阿伯特在书中颠覆了许多现有假设,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经验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还为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基础。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这本充满启发性的书认为,社会学及相关研究领域虽然值得深入研究,但它们的基本假设需要认真地检视和修正。阿伯特几乎具备了我一直期待中的“魔法师”特质:一位具有哲学思维的民族志学者,能够深入观察研究者“如何”实际开展工作,并据此重新梳理他们在分析社会过程中潜在采用的隐性假设与框架。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讲席教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当下的分析社会科学技术看似安全无害,其实并非如此。它们隐含着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极其强烈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未得到充分的揭示。在《攸关时间》中,安德鲁·阿伯特通过对叙事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剖析了这些深层假设。这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集指出,传统的分析技术并非无懈可击,而是有其局限性,有时有可能引发危害。

——查尔斯·拉金(Charles Ragin)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学与政治学讲席教授


目录


序幕 一篇自传式的导言


一、《超越广义线性实在》

二、《案例做了什么?》

三、《时间和事件的构想》

四、《从致因到事件》

五、《社会生活中的时间性与过程》

六、《论转折点的概念》

七、《边界之物》

八、《复义七型》

九、《因果转移》


第一部分 方法与假设


第一章 超越广义线性实在


一、广义线性实在

二、基本假设

三、超越广义线性实在

四、结论


第二章 复义七型


一、复义七型

二、指标及其相关概念

三、宗教信仰强度的总体变化

四、结论


第三章 因果转移


一、经典中的因果关系:涂尔干

二、社会学中的因果关系与经验主义

三、哲学、因果关系和解释

四、社会实在的因果观和偶然观


第二部分 时间与方法


第四章 案例做了什么?


一、案例在标准实证主义论文中做了什么?

二、单一案例的叙事

三、社会学叙事

四、多案例叙事


第五章 时间和事件的构想


一、两种生涯观念

二、时间过程和历史过程假设的重大差异

三、结论


第六章 从致因到事件


一、理论与过程

二、经验社会学中过程的消失

三、关于叙事的理论问题

四、方法论取径


第三部分 时间与社会结构


第七章 社会生活中的时间性与过程


一、斯文·福因的各种过去和现在

二、柏格森的时间性

三、米德的时间性

四、怀特海的时间性


第八章 论转折点的概念


一、转折点的概念

二、转折点的过程、瞬间和持续时间

三、结论


第九章 边界之物


一、对边界的兴趣

二、边界变为实体

三、一则例子

四、物性

五、结论


第十章 尾声:攸关时间


一、接收者

二、社会科学的方案

三、标准模型及其假设

四、叙事分析的理论

五、解释和因果关系

六、时间

七、一般理论事项


主题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译后记


万事皆有开头时,而事情的开头又必然与其前面的事情相联系。……我们必须谦卑地承认,创造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在混沌中诞生。……创造的先决条件在于一个人能否把握某事物的潜在作用,能否形成并完善与该事物有关的设想。

1831年10月15日,玛丽·雪莱在再版的《弗兰肯斯坦》序言里如此写道。对作家而言,故事的开头可能源自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或是弥尔顿;而对当代社会科学家而言,时间就是这样的事物。

时间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和作家们钟情的话题。在社会科学里,对于时间性的关注也有悠久的传统。本书继承和开拓了这一传统。阿伯特教授把自己的理论称为过程论(processualism)。对这个看待处于恒久变化中的社会世界的理论体系而言,首要条件是明确时间的结构。过去如何影响现在?大和小的关系是什么?延续和交叠如何理论化?然后是探讨时间性如何在当代的实证社会学中体现(或被忽略),在线性模型下、在历史叙事中、在个案研究里。通过一项一项实例,阿伯特在本书中试图建立一套融贯的看待社会时间的观点。

在许多方面,这本书也是一次阿伯特所说的“翻译”努力。现代社会科学的争论往往组织在一系列的二分法下(作者在《学科的混沌》中对此做了详述),但结果之一是造成了看似严格的对立:在因果和叙事之间,在分析和阐释之间,在实在论和建构论之间等,他们的信徒因而彼此互不相见。在我看来,本书的实质性工作涉及大量的翻译,把建立在一组假设下的研究惯例翻译到对方的语言中,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未标明的裂隙。

在文本翻译的体例上,书中的章节都是独立成文,不用按照章节序号来读。为了让读者在阅读上保留这种独立性,所以对于重复出现的人名或概念名称,在每个章节中第一次出现时都标注了中文和对应英文,并且对于已经由中文出版的文献,我都附上了中文版本。

不知不觉之间,这一翻译项目已经持续了三年。除了读者手头的这几本书之外,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还在于带我探索了一项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我所做的研究究竟解释了什么?社会科学旨在揭示在某一时间段内部的因果规律,而史学研究展示了长时段变迁的规律,但什么是决定长时段变迁的一般规律呢?社会力量究竞是什么?我在博士生训练中开始思索这些问题,但课程和老师们没有给我提供满意的答案。在跌跌撞撞地获得了教职之后,我又变得没有时间思考这些答案。我甚至连书都不再读了,而专注于填满一行又一行的年终工作总结,忙着把手头做完的一切都抛在脑后,然后马上进入下一篇论文。一路的奔波并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甚至不断带来自我怀疑。这三年沉淀的时光让我思索,一种智性的学术生活可以怎样展开,也希望诸位读者能从书页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与原书一样,这份译稿也得益于与众位学友的交流。这对身居小城的我来说尤其重要,我无法一一罗列助我成长的各位,只想谢谢所有与我讨论过相关问题的朋友,尤其是张杨就本书主题提供的建议和他在2021—2022年组织过的精彩讨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廖福挺教授非常慷慨地与我分享了他2022年访谈阿伯特教授的文字稿,使我对本书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我由衷感谢与我共事过的澳门大学图书馆的两位馆长——潘华栋博士与吴建中博士。图书馆是我在大学里的第二个家,两位馆长深知图书在知识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出色的工作是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智识环境里工作的原因。

周忆粟

2022年2月定稿于澳门

2024年7月修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