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产品 -  学术著作 -  主题出版
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史

作者:王炳林 等

ISBN:978-7-303-29859-4

开本:16

字数:

定价:118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装帧:平装

页数:

购买:

图书介绍

党成长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



以纪实写作手法,鲜活人物视角

梳理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学习活动与举措

完整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历史

国家出版基金“回望建党百年”专项资助项目

教育部2022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


百年学习史清晰梳理,涵盖七大重要历史时期

考察全党集中学习活动,揭示党的学习内容与途径

人物故事生动具体,事例选取真实可靠

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为党史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并因此大受其益。党成长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每当遇到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更是特别强调学习,并组织了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回顾10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强调学习的话语始终没有改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学习活动的超越与升华。把党的历史上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弘扬光大,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书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夹叙夹议,文字表述力争鲜活,人物介绍力争生动具体,事例选用力争巧妙恰当,情景安排力争引人入胜,力求把一个立体、生动完整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介绍

王炳林,1961年生,山东省东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博士论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党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精彩一课”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录

导 论 …………………………………………………………………………1

一、党关于学习的思想与活动的历史考察 …………………2

二、党开展学习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16

第一章 党在学习中诞生 ………………………………………………22

一、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2

二、在学习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27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形成热潮 ………………………………33

四、在学习中建党 ……………………………………………47

第二章 组织化学习的开端 ……………………………………………58

一、出版马克思、列宁著作 …………………………………58

二、创办各类学校,开展早期党的干部学习活动 ………63

三、参加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知识 ……………………………69

四、开办工人学校,培养工人运动骨干 ……………………74

五、主持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人才 ………80

第三章 根据地的学习活动 ……………………………………………87

一、岁月艰辛苦读书 ………………………………………87

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00

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04

第四章 把党变成一所大学校 …………………………………………114

一、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起学习运动 ………………114

二、建立健全学习的管理制度 ………………………………121

三、党的领导人带头学习 ……………………………………123

第五章 开创整风学习的新途径 ………………………………………135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135

二、整风学习的深入开展 ……………………………………138

三、学习党史与历史决议的形成 ……………………………146

第六章 迎接革命胜利与学习执政本领 …………………………………156

一、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学习 …………………………156

二、承上启下的学习动员 ……………………………………163

三、为提高执政本领而学习 ………………………………165

第七章 向苏联学习的“得”与“失”………………………………………185

一、向苏联学习的缘起 ………………………………………185

二、掀起向苏联学习的大幕 …………………………………187

三、“派出去”和“请进来”……………………………………190

四、“156 项工程”背后的故事 ………………………………200

五、辩证地看待向苏联学习 …………………………………203

第八章 思想改造与学习活动 …………………………………………205

一、马寅初的盛情邀请与周恩来的亲切诚恳的报告 ……205

二、从教育界开始的以改造思想为主的学习运动 ………210

三、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 ………215

四、思想改造与“共同语言”的确立 ……………………………218

五、学习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223

第九章 读书与调查研究 ………………………………………………229

一、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29

二、补课式的读书活动 ………………………………………236

三、学习榜样的崇高精神 …………………………………242

第十章 艰难曲折中的学习 ……………………………………………247

一、谁是学习的主体 …………………………………………247

二、学习内容的“精挑细选”…………………………………250

三、概念的模糊与氛围的缺失 ………………………………254

四、治理整顿中的学习 ………………………………………257

第十一章 重新学习带来思想解放 ……………………………………262

一、批判“两个凡是”,促进思想解放 ………………………262

二、“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268

三、学知识形成热潮 …………………………………………274

四、在学习中推进理论创新 …………………………………279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后的学习 …………………………………286

一、越是改革越是需要学习理论 ……………………………286

二、在开放中学知识学技术 …………………………………291

三、正规化学习的探索 ………………………………………295

四、整党中的系统学习 ………………………………………300

五、集中抓好干部的理论学习 ………………………………306

第十三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习 ……………………………………314

一、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 ……………………………314

二、讲学习蔚然成风 …………………………………………324

三、系统化的干部教育培训 …………………………………337

第十四章 学习活动的理论升华 ………………………………………344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 ………………………………344

二、从建设学习型社会到建设学习型政党 …………………350

三、干部学习的新探索 ………………………………………362

第十五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373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 …………………373

二、学习教育的持续开展 …………………………………380

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400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409

第十六章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413

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引领方向 ……………………………413

二、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 ……………………432

三、广泛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457

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回顾 …………………………474

后 记 ………………………………………………………………………502


精彩章节


党在学习中诞生


当世界之舟沿着蜿蜒的历史长河缓缓驶入19世纪40年代的近代港湾时,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鸦片战争的枪炮声使清王朝雪上加霜,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让人不寒而栗。

面对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伴随着十月革命风暴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新思潮如潮水般涌现。唯有大浪淘沙,才知孰真孰假。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和帮助下,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热血青年,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伴随着紧张热烈的学习,先进分子加快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步伐。他们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一、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呐喊声响彻古老的华夏大地。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古老的思想文化不能指引中国走出苦难的深渊,便纷纷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力图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中国社会各阶级轮番登上政治舞台,希望大显身手救民于水火,活剧一幕紧接着一幕演出,然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①

救国救民的道路究竟在何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了极度彷徨和苦闷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十月革命爆发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在中国蓬勃兴起之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腐朽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犹如划破沉沉暗夜的曙光,给苦闷和探索中的中国先进分子树立起一个具体榜样,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新的希望。

俄国革命的消息,从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关注。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天,上海《民国日报》就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为大字标题,报道了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领首都的消息。随后,《时报《申报》《晨钟报》《太平洋》等杂志也都作了相关报道和介绍。

从报刊上不断登载的消息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了解到,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俄国的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俄国地大人多,经济文化落后,沙皇统治时期政治腐朽,又是中国的近邻,俄国革命能成功,中国也应该仿效俄国才能成功;十月革命是劳苦大众的胜利,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这些过去被人瞧不起的普通劳动者是革命力量的主体;新建立的苏俄革命政府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苏维埃政权没收和监督资本家的企业,通过维护工农利益决议案,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并把选举权等政治权利真正交给广大工农大众。苏俄政府绘制的这幅美妙的画卷,深深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

十月革命后不久,一些旅俄的中国工人陆续回国。据报道,到1919年夏天,在苏俄政府帮助下经过西伯利亚回国的华工约达四万人。这些华工比国内的先进分子更早知道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他们当中,有的亲身参加了夺取十月革命胜利的激烈战斗,目睹了十月革命在俄国造成的天翻地覆的大变动。回国后,他们在中国劳动群众中宣传苏俄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真实情况,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更是热切期盼像俄国那样的“劳工之国”能在中国早日实现。

苏维埃俄国关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沙俄在中国的全部特权的主张。第一次对华宣言是1919年7月发出的,但由于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的扣押不得与中国人民见面,直到1920年3、4月间才有外国报纸透露出来。接着苏俄政府在1920年9月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

两次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时代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特权,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支持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社会主义的苏俄,只有列宁的劳农政府,对中国人民表达了如此的友谊,因而这个宣言在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博得了中国先进分子对这个能够“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好感。中国的工人、学生、商人各阶层的数十个团体纷纷致电,许多报纸包括保守的资产阶级报纸都发表评论,表示感谢。十月革命的伟大领袖列宁的名字,在中国人民中,尤其是在先进分子中广为传颂,受到极大的爱戴与尊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

由此,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中,敏锐地感受到世界历史潮流的深刻变化,很快在实践中得出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

率先号召中国人民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面对民不聊生的惨状,青年时代的李大钊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李大钊曾对这场革命寄予很大希望,但是后来北洋军阀很快就篡取了革命果实,“无数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李大钊决心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1913年,李大钊到日本留学,在那里受到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他一起在日本留学的好友高一涵说:“他在日本时学的是经济学,但他对那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总是不感兴趣,一看到河上肇博士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著就手不释卷。他从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起,经过十月革命以后,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6年春回国后,他立即投身于反日反袁的斗争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

在1918年初,李大钊就开始通过私人信件和寄有关材料,向他的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况。林伯渠当时正在南方跟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约在1918年3、4月间,连续接到李大钊同志几次信,详细给我介绍了十月革命情况及一些小册子、文件,并对目前中国形势阐述了他的所见,得到很大的启发。”据李璜回忆:“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中,守常便已在我们联餐席上,开始称道俄国的共产革命,认为比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要有意义得多,因为在俄共主张上,还有精神照顾到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上,而中国革命的前途,要采取西方的策略时,则最好去学俄国共产党。”

1918年7月,李大钊根据尽可能收集到的关于十月革命的材料,作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他比较了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以俄国革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他说:“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他以辩证的观点观察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认为“一国文明有其畅盛之期,即有其衰歇之运”。而资本主义的欧洲各国,其文明或者“已臻于熟烂之期”或者“已臻极盛,过此以往,则当入盛极而衰之运”据此,他预言,“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一如十八世纪末叶之法兰西亦未可知”“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李大钊主张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努力地去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自觉地走俄国人的路。

同年11月底和12月初,李大钊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写下了《Bolshevism的胜利》的论文,他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指出它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建一世界的大帝国”而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引发了俄国和德国等国的革命,所以这是“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是“庶民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他再次强调,“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中国也只有以马克思创立的革命的社会主义作为“新信条”才能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新潮流。他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新纪元》为题的社论,进一步指出:十月革命开辟的“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应该沿着十月革命照亮的道路前进。

这段时间,李大钊能够读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是有限的。他关于论述十月革命的几篇文章,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而且文章也有些不够恰当之处,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意愿。这些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篇章,飞落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们那渴望真理雨露滋润的心灵上,真可谓醍醐灌顶,振人心弦。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高一涵;《回忆李大钊同志》《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林伯渠;《党成立时期的一些情况》《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4页。

《言志》季刊第3期,1918年7月1日。

《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1月15日。

《每周评论》第3号,1919年1月5日。


分享到: